手工紙的故鄉--埔里 廣興紙寮
來到埔里,除了大家必去的埔里酒廠之外,大家知道埔里同時也是紙的故鄉嗎?其中廣興紙寮就是相當知名的造紙廠,今天就帶大家去廣興紙寮走一走,了解一下台灣的造紙業文化。首先讓我引用廣興紙寮網站中對於埔里手工紙業的歷史描述:埔里的手工造紙業,始於清末時期,以中國傳統的造紙術生產竹紙(竹紙亦稱草紙,主要以竹、稻草原料製造,是一種品質粗糙的普通紙,例如祭祀用的金紙即是竹紙的一種,泛指民生、宗教用紙)。日治時期,治台日人發現埔里的水質純淨,適合造紙,於是在西元1935年,日人橫溝大藏,在烏牛欄橋下(今埔里愛蘭橋)搭建工寮試驗造紙,但工寮隨即被溪水沖毀,橫溝仍在原地重建紙寮,後來工寮改建成木造廠房,廠名「埔里製紙所」,後有岩岸、三宅和內藤、大津山等日人前來開拓經營,從此改良自中國的日式造紙術開始傳入了埔里。
日人奠定了埔里手工造紙的基礎後,直到台灣光復,經濟日漸發達,國內用紙的需求量大增,因此埔里的紙產業開始快速發展。至民國60年左右,台灣、日本、韓國開始經濟復甦,於是埔里造紙業除了供應台灣內銷外,開始外銷日本、韓國,而且供不應求,當時埔里的紙廠已經增加到50間左右,埔里成為日本及東南亞手工書畫紙最大的供應地,並且為埔里紙業在國際間樹立了相當的地位,這段期間可謂是埔里造紙業的全盛時期。
古時造紙,一般搭寮於河邊取汲水源,由於河水不定時氾濫,所以設立之工作場域,並不舒敞寬大為主,反而以簡單、易於撤離之設施,做為工作的環境。故不以紙廠自居,我們叫做「紙寮」。
出生於埔里愛蘭台地的黃耀東先生,在35歲那年有鑑於當時埔里紙業的蓬勃發展,以及愛蘭台地水質良好的造紙條件下,於民國54年創立「廣興製紙加工所」,投入埔里手工造紙業的行列,草創初期是一間規模不大的加工所,雖然是以代工為主,但黃老先生同時也致力於手工紙的研發改良以提高品質。民國62年加工所生產的紙漸入佳境,同年開始手工宣紙的內銷,並易名「廣興造紙廠」。民國80年成功研發高品質的手工宣紙,開始外銷日本與韓國市場,這段期間是廣興造紙廠的巔峰時期。後來黃老先生將廣興造紙廠傳承給第二代的黃煥彰先生經營管理。(以上敘述摘錄自 廣興紙寮 網站內容)
其實一開始我們到的時候是走到了後門入口,剛好遇到某公司員工旅遊光興紙寮有安排解說人員介紹,我們就趕快衝到大門口跟著解說人員先來到紙寮的紙文化館,這裡面都是陳列展示紙做的藝術品喔!
這櫥窗內展示了很特別的食用紙,它們是利用柳丁纖維、紅蘿蔔、刺蔥、薑纖維或柚子纖維還有辣椒等食物材料做成的喔。看成分不僅天然而且應該真的可以吃吧。
這是造紙設備之一,等等在工廠可以看到師傅實際操作喔。
這塊台灣地圖可是用各種不同的紙張拼湊而成,全部都是這裡生產的農作物纖維回收再造的手工造紙喔!
既然要造紙,就要有原料。紙張的原料大家都知道是樹木但是是哪些樹你知道嗎?這裡直接種給你看,造紙的原理是纖維的重組技術,不同的纖維形成不同的紙張,而纖維的則取自於各種天然植物,經過各種加工而行成紙張。
造紙的第一步就是取材,不僅僅只有剛剛介紹的四種樹木可以拿來做紙,很多其他樹種的樹皮也是可以拿來造紙的喔!
取材完之後,讓我們進入工廠內看看剛剛的樹木如何做成紙張吧!
這裡是蔡倫教室,廣興紙寮有紙藝教室,可以報名參加親自手工造紙喔!大家都可以當當蔡倫,學習蔡倫是如何造紙的。
造紙的第二步蒸煮,取材完之後要經過蒸煮,讓樹木原料經由蒸煮的過程,加速植物纖維分離。
造紙第三步漂洗,將蒸煮過後的纖維,使用大量的水洗滌。然後是第四步打漿,漂洗後的纖維原料成漿狀,作打漿處理,行成所謂的「紙漿」。
紙廠內到處掛著紙藝教室的成品,廣興紙寮相當積極在推行教育紙文化呢!
這些紙都是原生紙漿做成紙之後再額外加工成的紙張,也是我們一般常看到用到的書畫用及包裝用紙。
廣興紙寮可以做出各種不同用途的紙,其中利用茭白筍的筍殼及檳榔樹幹研發出「惜福宣」與「逢春宣」手工新紙,成為埔里最具特色的手工紙,這種以農產品的廢棄物再利用研製而成的惜福宣,不僅為台灣的造紙文化開創新的一頁,也為傳統產業的轉型與經營樹立新的範例。
這四個字的字體,也是廣興紙寮網站的首頁文字喔!
這裡面讓人比較好奇的是「萬年紅紙」,這就是那種寫春聯會用到的紅紙。但是解說人員告訴我們,這萬年紅紙用了不同的染料和固著劑,可以對抗日曬和風吹雨打,歷久彌新,讓你明年換春聯還是不會褪色。
這裡一定要介紹這「惜幅紙」,為什麼它叫做惜福紙呢?因為它是利用筊白筍廢棄的外殼所製成的,絕對環保及廢物利用,珍惜大自然給我們的一切,所以叫做惜福紙。
這一區的紙就更了不起了,它們都是環保工藝紙,所利用的材料不外乎麥榖、稻殼、焦葉、蔗渣...等。仔細看,連洋蔥皮都可以拿來造紙,這洋蔥皮做成的紙應該天生就可以防蟲蛀吧!
接下來是造紙的第五步抄紙,不是做小抄喔!抄紙的原理是將紙漿纖維重組,是造紙流程中最奇妙的手續。
抄紙的過程中,師傅依照目測和感覺的經驗,透過竹簾在水槽中將紙一張張撈起。經過搖擺震盪,纖維會粽橫不規則交織,水會從竹簾的細縫流失,纖維留在竹簾上待水瀝乾。之後畫一條線在前方,左手抬起,右手接,轉一圈,對準土地公、土地婆,一次一張反覆重疊成為紙豆腐。
造紙的第六步壓紙,紙漿經過抄紙形成紙的形態,再來就是將水份壓榨去除。
這台就是壓紙機,由於紙豆腐含水量高達90%以上,必須放置一夜之後再進行壓紙。紙纖維含水量高,必須經過6~8小時漸進式的壓紙,才能去除大部分的水分。
造紙第七步烘紙,一疊疊壓榨後的紙形成像豆腐的形態,再來就是烘焙成紙。看到紙豆腐角落的黃色鬚鬚了嗎?烘紙師傅會拉開黃色鬚鬚,就可以從紙豆腐剝開一張紙,然後放到烘紙台烘紙。
烘紙的過程,師傅將一張張半乾的紙平鋪在鐵板平台上,利用蒸汽間接加熱,溫度大約在100°C左右,以棕刷排去空氣使紙平整,全乾之後再行裁邊。造紙到此完成為最後的成紙。
我到了這裡才知道造紙工業首重水質,因為如果水質不良,殘留礦物質如石灰、鐵太多,會影響紙的壽命與潔白度、而且在經時間或日光照射後,容易變黃、朽爛。埔里因水質純淨,非常適合紙業發展,鼎盛時期曾高達四十家造紙廠在此並立,成為宣紙、棉紙最大宗的生產地。
參觀完造紙的流程之後,你還可以參加拓印的課程,做一只紙扇子回家當紀念喔!
拓印時,要先將紙張噴濕。目的是為了讓只能夠服貼在我們的拓印板上,而且可以固定紙張讓它不會亂跑。
拿起刷子以敲打的方式讓紙張"卡"在拓印板上。
這是我們要用的拓印工具,記得不要沾太多墨喔!先在一旁的報紙上試印一下,出來像是噴墨的效果就可以了。
接下來就是在紙上點阿點...就會出現你要拓印的圖案或字體囉!
小朋友還是對海綿寶寶情有獨鍾阿!拓印好之後,拿到一旁小小的烘紙區,將墨烘乾就算大功告成了。
手工藝品區,所陳列的紙黏土工藝品,要吸引小朋友的目光,海綿寶寶功勞不小阿!
在這裡還學到了手工紙與機器紙的不同,在於手抄過程中,因為雙手的擺盪使得纖維交叉產生橫、直結構,所以不易受濕氣影響而捲縮或變形。然而手工造紙必經是辛苦的行業,冬天裡,抄紙師父的雙手全天候浸泡在只有五度的水溫中工作,炎熱的夏日,烘紙的鐵板平台邊是高達四十度的室溫,置身其間揮汗工作,辛勞可想而知。一張紙的生成,是許多過程中心力和汗水的投注,我們在使用的時候,怎可不善加珍惜呢?
下次來到埔里,別只是知道要吃紹興香腸和酒蛋了,也要來廣興紙寮做個人文知性之旅,飽了肚子也要充實裡子阿!
廣興紙寮 官網
留言列表